平常算是有閱讀的習慣,但懷孕期間不知道什麼原因總是頭暈,因此無法長時間閱讀,每天清醒時只能稍微坐著碰一下電腦,其它大多是躺著划手機看漫畫。這段期間關於養育小孩的書只讀了一本—《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
生產前臨時抱佛腳,為自己在月子中心的這段時間規畫了三本書: 《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法國媽媽優雅教養100招》、《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
除了第一本是大家列出的必備經典外,其它兩本純粹是媽媽自己覺得有趣想讀而已,絕對不是坐月子的標準配備,想看什麼就盡情地在月子期間放開地讀吧(因為你接下來不一定有時間和心情…)。
《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
適用對象:完全沒概念該從何準備起的新手爸媽。
第一章列出迎接新生兒應該準備的物品和出生後需要做的檢查、疫苗注射,甚至還提及新生兒的保險部份,內容相當完整。為了方便閱讀還貼心地附上一張寶寶地圖。可以對照身體的部位,並且直接跳到你需要知道的頁面,對新手爸媽來說非常方便。
若要說缺點,大概就是便利性還是比不上Google大神,還有Line上的群組媽媽們吧。
LINE群組的媽媽們討論寶寶的狀況時,常常會有媽媽貼上黃醫生的文章連結,其內容和書上差不多。所以跟隨你的心、你的習慣吧,沒這本書好像也google的到你需要的內容,只是還是會建議先至少讀過一次,有個概念可以知道有可能遇到什麼問題。若都無法判斷,不要猶豫,就去看醫生吧!
《法國媽媽優雅教養100招》
這本書大概就是作者潘蜜拉的上一本書《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的重點版,所以隨意地翻一翻就結束了。雖然如此,還是想藉這篇再推薦一次潘蜜拉的上一本書。因為我真的滿喜歡這個作者詼諧的語氣,以及書中分享不同文化養育小孩的差異。
如果有閒或有錢的話還是可以一起收,然後看看到底有誰看完這兩本書真的變成優雅的媽媽?(酸溜溜!)
《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
雖然書名起的挺幽默的,但作者的筆調應該不合台灣人的口味。用語和台灣不太一樣,而犀利的筆鋒又總帶著一些嘲諷,這些特點可能會讓人讀不太下去。
一開始閱讀時覺得有些雜亂,各篇貌似符合三個部份的主題,但又有些勉強。不過我挺喜歡女人過了一定年齡後的「現實」,這種看待事物的「現實」倒讓這本書越看越貼切。
這本書最有感的倒不是產檢或是孕育孩子的辛勞這些,而是對時間流逝的恐慌和孤獨的感受。
生命不是權利,而是義務。在某一刻你會覺得辜負了它。你本該讓生命更自然、快樂、健康和多彩,可是沒有。此前大多數時候,你茫然無知,潦草度日,彷彿有無數個明天可供揮霍。如今一條嶄新的生命擺在你面前,告訴你人生過半,來日無多,但同時它彷彿又是一個自我救贖的契機。
這段在月子中心時讀起來沒什麼感覺,但是為了打這篇心得回去翻這本書卻深深被打動了。當孩子抱在手上的時刻越來越真實,越覺得心慌慌。那是對時間的流逝和無法挽回的過去感到無力,尤其是夜深人靜看著兒子熟睡的樣子時。
另外她提到的孤獨感和我原本以為生產後的孤單是不太一樣的,而這也是我自己親身經歷才能體會的。
在她的《有一種孤獨》這篇描述了這種感受,但老實說我其實看不太懂這篇的敘述。不過,生完孩子後確實感受到身為一個人的孤獨。不確定用孤獨這兩個字是不是正確的描述,就是一種空虛的感覺。大概就是作者說的那句「孤獨人世有人作伴」,但一切的關係都沒辦法把人拉住,每一個人都是一個人走完一生的。你很成熟地知道愛情不太可能比親情長久、可靠,可是兄弟姊妹也有可能鬩牆鬧翻。曾經你以為父母就是你的天和地,卻不知不覺與他們越來越遠。有了孩子我才更能體會,就算身上有著我的基因,他一樣不是我的,最後我還是一個人。
最後用書中這段敘述送給想生孩子,或是已為人父母的讀者:
每個小朋友衝著媽媽開口一笑,空氣裡就會「叮」的一響,落下很多金幣來。你每天整理整理找地方收好,十八年之後他變成好漢的那一天,你就能當個腰纏萬貫的守財奴了。
選擇當父母就要務實一點,不管哪個部分的資源都一定要考慮進去。然後還要有一個認知: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等孩子獨立離巢時,我們就守著當初那一個可愛的笑容。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