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_《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

 


對跨國的戀愛有著滿滿的憧憬?想知道在浪漫之都巴黎實際生活是什麼樣子?為什麼法國媽媽生了小孩還可以那麼美?

這些好奇和想像作者在這本書以幽默、詼諧的筆調帶著我們一探歪國人的文化衝擊!

(想學一下社群小編的語氣。)

 

你是漂沛的媽媽還是緊張兮兮的媽媽?

還是少女的時期(我和朋友都說只要沒當媽就是少女!)以為當了媽媽會很瀟灑,大概就是那種「我才不會照書養」、「想怎麼吃就怎麼吃」的類型,甚至有點難想像自己當媽媽會是什麼樣子。

結果,一驗到兩條線的那一刻起我就不停地上網看各種關於每個孕期的資料,研究每一週寶寶的超音波畫面,外加每天上PTTBabyMother板有沒有新的文章。因此,看到作者潘蜜拉熬夜研究各大網站那一段便會心一笑。原來不管來自哪個文化背景,大家當媽媽後都可能會這樣的神經質和充滿著各種小劇場。

 

關於這本書

當初會注意到這本書是因為書名很吸引人,加上姊姊那時正好懷孕,便好奇地跟著看一下育兒書,只是看到一半時就因即將逾期還給圖書館了。但是過了幾年我卻還依稀記得這本書好像滿有趣的,而且作者在異鄉的各種不適應和懷孕期間的煩惱我覺得敘述的很真實,因此這本書便成為了我育兒書單中的第一本!

這本書在台灣似乎沒幾篇心得分享,而英國的Amazon上的評論則是褒貶不一。但大致上中、英文的觀後心得都是:不適合新手媽媽。

總結來說,當孩子出生後的那段時間幾乎沒什麼機會可以看書,這時比較適合條列式的育兒書以便搜尋。而這本比較偏向故事、敘述性質,把各種女人經歷懷孕、生產、教育的快樂與痛苦活靈活現得表達出來,因此不太適合手忙腳亂的新手父母。

不論你選擇什麼樣的育兒方式,希望你閱讀完這本書後多少能夠產生不一樣的思考角度,因為整本書就是不斷比較兩個教育文化的不同而產生的思考與整理。

法式停頓:觀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驟

在各個國家的父母身處在水深火熱當中時,法國寶寶卻很自然而然地在六個月大以前就能夠睡過夜了。究竟是法國的爸媽有某種神奇的魔法還是寶寶天生神力?作者研究了一下,發現法國父母根本沒有在管什麼「睡眠訓練法」,也和寶寶喝的是母奶還是配方奶無關,而是很抽象的「寶寶自己的睡眠節奏」。

但是所謂的「睡眠的節奏」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唯一能搞清楚的就是:如果想要讓寶寶擁有自己的睡眠節奏,就需要父母用心地「觀察」他的需求。

『寶寶剛出生時,晚上不要他們一哭就立刻衝過去,要讓他們學著安撫自己,不要一有風吹草動就急著回應,從寶寶一出生就要建立這種制度。』

法國醫生柯恩表示這樣的停頓原來帶有兩個好處:1. 給予父母觀察孩子的機會2. 讓寶寶學習銜接自己的睡眠週期。

▲關於抱寶寶的時機可以參考sunny老師的這個影片

 

書中使用的訓練方法是許多父母不太能夠接受的—「讓寶寶自己哭到累」。不過作者說她認識的法國媽媽們倒也不是採取自生自滅的態度,而是相信小孩可以理解晚上的睡覺時間爸媽不會整夜哄睡,因此即使是嬰兒也能夠做到自己睡著這件事。

讓寶寶自己調整睡眠中斷這件事,除了是孩子學習自我調整的機會,亦是父母必經的觀察訓練。父母藉此能夠慢慢分辨出寶寶清醒的原因是什麼、到底需不需要抱起;而寶寶也因此培養忍耐和等待的能力。

 

給予小孩一個合理的行為規範更能安定心理

雖然我還沒有小孩,但這些年看看周遭親友的慘狀,我也能深刻地感受到要一個六歲以下的小孩乖乖坐在椅子上,並且安靜地看著大人吃飯聊天這件事有多困難。

像是你一定看過媽媽們外出時身上總是帶了幾種小餅乾,目的就是以點心換取片刻的寧靜。又或是小孩在身邊時你很難好好地和其他人對話。大一點的孩子會不停得插話、小一點的則是不斷得哭鬧以求得注意。

但是作者潘蜜拉發現不只是用餐的時候,法國小孩似乎在其它狀態下也顯得更為冷靜、自制。為此潘蜜拉到處拜訪周圍許多法國家庭,慢慢摸索出法國家長教育小孩的方法。

框架(cadre

相較於美國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的教育態度,法國父母非常強調小孩的行為都應該維持在「框架」內,而這框架內的規範、準則都需要嚴格執行。

『法國父母時常把框架一詞掛在嘴邊,這個概念指的是小朋友必須嚴格遵守的行事界線,父母必須篤定堅持。但在符合框架的範圍內,小朋友則可以自由自在,隨心所欲。』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法國父母設下這些生活規範並不表示他們的教育方式很嚴厲,而是透過持續地親密溝通。在拒絕孩子時讓他們知道父母不會讓步,任由他們予取予求。

拒絕屈服於孩子的哭鬧

拒絕孩子時不用感到內疚。只要教育的原則一致,小孩因被拒絕而引起的小挫折反而對他們是有益的。

書中總結法國心理學家狄蒂耶.波婁的一本書:「若希望孩子快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們體會挫折。」這也是法國父母所奉行的「孩子必須學習面對挫折」教育態度。

那麼,為什麼挫折對孩子的成長是好的呢?

當大人不斷地對孩子的哭鬧妥協,往往讓孩子養成予取予求的習慣,這樣反而 會造成小孩心理上的不健康。如同前面提到的讓孩子過自己的夜一樣,只有讓小孩學著面對被拒絕的挫折,避免習慣等待大人來處理的狀況,他們才能夠理解這個世界不是以他的需求為中心打轉,也不會因為大人的順從而無限擴大慾望。小孩若能夠學會克制自己的慾望和行為,反而更容易被滿足也才能夠得到快樂。

複習一下前面的論述:

延遲滿足→練習自我控制、培養耐心

處理挫折→戒除自我中心的世界觀

 

媽媽Lives Matter!

為人父母之後,尤其是當媽媽的人!往往將自己的需求排在很後面的順序,一切的生活重心都是以寶寶為主。但是媽媽如果精神崩潰了、夫妻關係不再和諧,這樣的生活環境寶寶一定感受的到也很難開心地成長,因此請不要忽視心理的需求!

這些年看到好多新手媽媽在哺乳的這段時間被社會所期待的全母奶運動給壓垮,但法國的媽媽們卻不會感受到這種母奶狂熱的壓力。因為他們雖然知道母奶的益處,卻不會讓這件事造成自己感到焦慮,一切以媽媽本身的狀況和感受決定要餵多久。

將小孩當作生活的全部也沒什麼對錯,而是一種選擇。不管是不是全職媽媽,大多數的法國媽媽能夠明確地區分女人和媽媽的腳色。除了產後迅速地恢復身材的外表部分,她們也能很快地將心情切回到生產前的身分。

回到小孩出生前的身分是指不會總是小心翼翼地跟著孩子跑上跑下,或是生活的空間、時間完全被小孩佔據。像是讓小孩的玩具和用品攻陷整個家,或是認為媽媽就不能擁有自己的自由時間。

關注在父母(尤其是母親本身)占了此書頗大的篇幅,大致上是希望媽媽們對於育兒的部分放輕鬆點,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也別忘了當媽媽的同時自己也還是一個女人,該享受的成人生活還是應該要保留,才能夠達到平衡。

 

結語

這本書陪伴了我懷孕初期緊張和身體不適的階段。坐在家看到原來全世界的女人都可能像我一樣緊張兮兮的,就不會給自己太大壓力。作者自嘲的幽默語氣也讓我在清醒的片刻得到一些娛樂。

在這本書之後,我應該會以同個作者潘蜜拉的另一本《法國媽媽優雅教養100招》接續,坐月子時期則是讀黃琮寧醫生的《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超人氣小兒科醫師黃瑽寧教你安心育兒》,畢竟不到考試的前一天就是不會乖乖地念書啊!

 

留言